书名或作者
正文关键词
声明: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.org,kanripo.org, db.itkc.or.kr 和 zh.wikisource.org
卷二百三十三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a 页 WYG0680-0077a.png
钦定四库全书
 经义考卷二百三十三
         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
   孟子(三/)
孙氏(奭/)孟子正义
  十四卷
   存
 晁公武曰皇朝孙奭等采唐张镒丁公著所撰参附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b 页 WYG0680-0077b.png
 益其阙古今注孟子者赵氏之外有陆善经奭撰正
 义以赵注为本其不同者时时兼取善经如谓子莫
 执中为子等无执中之类大中祥符中书成上于朝
 朱子曰孟子疏乃邵武士人假作蔡季通识其人其
 书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
 说尔
 王应麟曰孙奭正义崇文总目馆阁书目读书志皆
 无之朱文公谓邵武士人作
卷二百三十三 第 2a 页 WYG0680-0078a.png
 宋史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九经及第大中祥符
 初天下争言符瑞奭上疏谏仁宗即位召为翰林侍
 讲学士判国子监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以太子
 少傅致仕卒赠左仆射谥曰宣
    按赵岐注孟子多引旧事以證之如曰夭若
    颜渊寿若召公有不虞之誉尾生本与妇人
    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
    信之誉有求全之毁陈不瞻将赴君难闻金
卷二百三十三 第 2b 页 WYG0680-0078b.png
    鼓之声失气而死可谓欲求全其节而反有
    怯弱之毁者也非礼之礼若礼而非礼陈质
    娶妇而长拜之也非义之义若义而非义藉
    交报仇是也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
    寡矣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单豹卧
    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其为人也
    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谓贪而不亡蒙先人
    德业若晋国栾黡之类也然亦少矣不存者
卷二百三十三 第 3a 页 WYG0680-0078c.png
    众岐之所引书偶失传使正义出于宣公必
    能元元本本即或不然亦当云未详为是乃
    不曰据史记之文而言之则曰此盖史传之
    文而云然未免疏矣至诠西子按史记云西
    施越之美女越王句践以献之吴夫差大幸
    之每入市人愿见者先输金钱一文考史记
    并无其文不知何所依据朱子谓正义是邵
    武士人作似有可疑不若音义之真也(不瞻/刘向)
卷二百三十三 第 3b 页 WYG0680-0078d.png
    (新序作/不占)
孟子音义
  宋志二卷
   存
 奭撰进序曰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绍六经
 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没战国初兴至化
 陵迟异端并作仪衍肆其诡辨杨墨饰其淫辞遂致
 王公纳其谋以纷乱于上学者循其踵以蔽惑于下
卷二百三十三 第 4a 页 WYG0680-0079a.png
 犹洚水怀山时尽昏垫繁芜塞路孰可芟夷惟孟子
 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厉辞导王
 化之源以救时弊开圣人之道以断群疑其言精而
 赡其旨渊而通致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非圣贤之
 伦安能至于此乎其书由炎汉之后盛传于世为之
 注者则有赵岐陆善经为之音者则有张镒丁公著
 自陆善经已降其所训说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氏
 今既奉敕挍定仍据赵注为本惟是音释宜在讨论
卷二百三十三 第 4b 页 WYG0680-0079b.png
 臣今详二家撰录俱未精当张氏则徒分章句漏略
 颇多丁氏则稍识指归讹谬时有若非刋正讵可通
 行谨与尚书虞部员外郎司判国子监臣王旭诸王
 府侍讲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臣马龟符镇宁军节
 度推官国子监说书臣吴易直前江阴军江阴县尉
 国子学说书臣冯元等推究本文参考旧注采诸儒
 之善削异说之烦證以字书质诸经训疏其疑滞备
 其阙遗集成音义二卷虽仰测至言莫穷于奥妙而
卷二百三十三 第 5a 页 WYG0680-0079c.png
 广传博识更俟于发挥谨上
 陈振孙曰旧有张镒丁公著为之音俱未精当奭方
 奉诏挍定撰集正义遂讨论音释疏其疑滞备其阙
 遗
 郑公晓曰孟子音释有张镒丁公著至宋孙奭作音
 义二卷以纠正二氏之说又因赵氏注为正义于是
 孟子有赵注孙疏行于世
冯氏(休/)删孟子
卷二百三十三 第 5b 页 WYG0680-0079d.png
  宋志一卷(玉海二卷/)
   未见
 晁公武曰皇朝冯休撰休观孟轲书时有叛违经者
 疑轲没后门人妄有附益删去之著书十七篇以明
 其意前乎休而非轲者荀卿刺轲者王充后乎休而
 疑轲者温公与轲辨者苏东坡然不若休之详也
李氏(觏/)常语
  一卷
卷二百三十三 第 6a 页 WYG0680-0080a.png
   存
 叶绍翁曰挥麈录载张咸汉州人应制初出蜀过夔
 州郡将知名士也一见遇之甚厚因问曰四科优劣
 之差见于何书张无以对守曰载孟子注中因阅示
 之且曰不可不牢拢之也张道中漫思索著论成篇
 至阁试六题以此为首主文钱穆父览而异之为过
 阁第一咸即浚父也绍翁窃考挥麈所载参以本朝
 六题之制必先经题注疏而后子史以孟子注为首
卷二百三十三 第 6b 页 WYG0680-0080b.png
 殆恐不然曾慥序李贤良泰伯诗云尝试六题已通
 其五惟四科优劣之差不记所出曰吾于书无所不
 读惟平生不喜孟子故不之读是必出孟子拂袖而
 出人皆服其博泰伯自序其文曰举茂才罢归其明
 年庆历癸未秋科所著文(云云/)则是张公咸与泰伯
 同试于庆历壬午张遂中选李遂报罢区区科目亦
 有幸不幸焉以挥麈录考之则黜泰伯者钱穆父也
 南康祖无择取泰伯之文门人陈次翁为撰墓铭初
卷二百三十三 第 7a 页 WYG0680-0080c.png
 未尝及不读孟子之说惟盱江集中有常语非孟子
 其文意浅陋且非序者所载疑附会不读孟子之说
 者为之𠞰入非泰伯之文明甚按登科记庆历二年
 壬午岁八月固尝召试才识兼茂科时阁下六题其
 一曰左氏义崇君父其二曰孝何以在德上下其三
 曰王吉贡禹得失孰优其四曰经正则庶民兴其五
 曰有常德立武事其六曰序卦杂卦何以终不同初
 无四科优劣一题不知曾慥序泰伯之诗何以凿空
卷二百三十三 第 7b 页 WYG0680-0080d.png
 立为此题当时六题中惟经正庶民兴出孟子然非
 孟子注之文
 周密曰李泰伯著论非孟子后举茂才论题出经正
 则庶民兴不知出处曰吾无书不读此必孟子中语
 也掷笔而出晁说之亦著论非孟子建炎中宰相进
 拟除官高宗以孟子发挥王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
 勒令致仕郑叔友亦非孟子曰轲忍人也辨士也仪
 秦之流也战国纵横捭阖之士皆发冢之人而轲能
卷二百三十三 第 8a 页 WYG0680-0081a.png
 以诗礼著也余曰孟子何可非泰伯所以非之者谓
 不当劝齐梁之君以王耳昔武王伐纣举世不以为
 非而伯夷叔齐独非之东莱先生曰武王忧当世之
 无君者也伯夷忧万世之无君者也予于泰伯亦然
 至于说之叔友拾其遗说而附和之吾无取焉
苏氏(洵/)孟子评
  一卷
   存
卷二百三十三 第 8b 页 WYG0680-0081b.png
 孙绪曰相传批点孟子为苏老泉笔然其批语内却
 引洪景卢语景卢后老泉六七十年传者未之察也
司马氏(光/)疑孟
  通考一卷
   存
 晁公武曰光疑孟子书有非轲之言者著论是正之
 凡十一篇光论性不以轲道性善为然
司马氏(康/)等孟子节解
卷二百三十三 第 9a 页 WYG0680-0081c.png
  通考十四卷
   佚
 范祖禹进剳子曰臣等准入内供奉官徐湜传宣奉
 圣旨令讲读官编修孟子节解一十四卷进呈臣司
 马康吴安诗范祖禹赵彦若范百禄 又志司马康
 墓曰司马康公休奉对迩英阁言孟子为书最醇正
 陈王道尤明白所宜观览上寻诏讲筵官编修孟子
 节解为十四卷以进康力疾解孟子二卷
卷二百三十三 第 9b 页 WYG0680-0081d.png
 姚福曰温公平生不喜孟子以为伪书出于东汉因
 作疑孟论而其子康乃曰孟子为书最善直陈王道
 尤所宜观至疾甚革犹为孟子解二卷司马父子同
 在馆阁而其好尚不同乃如此然以父子至亲而不
 为苟同亦异乎阿其所好者矣
 晁公武曰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吴安诗丰稷吕希哲
 元祐中同在经筵所进讲义贯穿史籍虽文辞微涉
 丰缛然观者咸知劝讲自有体也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0a 页 WYG0680-0082a.png
王氏安(石/)孟子解
  十四卷
   佚
 晁公武曰王介甫素喜孟子自为之解其子雱与其
 门人许允成皆有注释崇观间场屋举子宗之
王氏(令/)孟子讲义
  宋志五卷
   未见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0b 页 WYG0680-0082b.png
 令自序曰自孔子没百家之说兴而圣人之道始散
 逮至于今而天下之说乱矣故学者求其有知而无
 所从焉自尧舜三代之书既缺先王之言亡于世者
 几半而异端之说日兴则天下之学者几希不去先
 王以从夷狄也夫五经虽存而说者谬异学者安所
 取信哉昔孔子没群弟子各取所闻集于书今之论
 语是也幸而圣人尝言之幸而弟子能存之今其书
 财此耳不幸言之不及言及而不存者固多矣有如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1a 页 WYG0680-0082c.png
 仁有如性有如命皆一时之罕问问而习不及之皆
 孔子所不对也故语以谓孔子罕言然则论语之载
 亦略矣世之传论语者多矣少而读之壮而不知其
 义老且忘之终不察其何用故世通以此书为习而
 未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则其于五经之学可知
 矣令尝自孔子之后考古之书合于论语者独得孟
 子以其言信其人与孔子不异惜古之人学是书者
 稀矣自战国荀卿刘汉扬雄隋末王通皆有书以配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1b 页 WYG0680-0082d.png
 孟子称于世而荀卿之非孟子见于书王通盖未尝
 道也夫不知而非之与不知而不言其为虽殊要皆
 不知孟子者也就三家之中独扬雄以谓孟子知言
 之要知德之奥非苟知之亦允蹈之其言虽不多见
 然亦足以发雄之知言也彼孟子之所为直与圣人
 者并信夫二子亦何预之哉昔韩愈有言曰夫沿河
 而下苟不止虽有疾迟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虽疾
 不止终莫幸而至焉故学者必慎其所道求观圣人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2a 页 WYG0680-0083a.png
 之道必自孟子始虽愈斯言则然今其书具存而可
 考其他亦多与孟子不合然则愈之视杨墨以排释
 老此愈之得于孟子者也至于性命之际出处致身
 之大要则愈之于孟子异者固多矣故王通力学而
 不知道荀卿言道而不知要韩愈立言而不及德独
 雄其庶乎夫学亦难矣哉是其能力学名世如此三
 子者亦稀矣然或失如此使孟子而在三子者同时
 固应有辨也假孟子而出其后于其书固应有所取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2b 页 WYG0680-0083b.png
 舍惟雄切近之庶几取合焉令尝考求古书之当否
 以圣人折之盖所见如此令于孟氏尝愿学焉犹病
 其不能故于所疑皆阙之今其所言皆令所已信者
 然亦不敢自以谓必与孟氏合诸君盍去其不肖而
 加择焉夫道岂难能哉顾其力行何如耳苟听之于
 耳以存于心用会于行事则古之好学者皆然也不
 然亦何为出入于口耳之间徒以为烦耶孔子曰知
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者可不勉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3a 页 WYG0680-0083c.png
 乎
 陈振孙曰所讲才尽二篇其第三篇尽二章而止
程子(颐/)孟子解
  宋志十四卷(通考同集止一卷/)
   未见
 康绍宗曰晁氏读书志载程氏孟子解十四卷大全
 集止载一卷近思录及时氏本无之挍之阁本又止
 载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章及反覆通考则皆后人纂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3b 页 WYG0680-0083d.png
 集遗书外书之有解者也
张子(载/)孟子解
  通考二十四卷
   存
 晁公武曰张子载撰并孟子统说附于后
苏氏(辙/)孟子解
  宋志一卷
   存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4a 页 WYG0680-0084a.png
 陈振孙曰次公少时所作凡二十四章
蒋氏(之奇/)孟子解
  宋志六卷
   佚
龚氏(原/)孟子解
  宋志十卷
   佚
邹氏(浩/)孟子解义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4b 页 WYG0680-0084b.png
  宋志十四卷
   佚
 浩自序曰孔子没世衰道丧百有馀岁以及孟子之
 时其害尤甚以汤武为弑君以周公为未智以匡章
 为不孝以仲子为廉士非特此也不动心如告子犹
 外义而莫悟事豪杰如陈相犹倍师而自若则道之
 不明可知矣以利国为先务以殃民为可为以战必
 克为良臣以逢君恶为无罪非特此也可与有为如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5a 页 WYG0680-0084c.png
 齐宣王者其所问惟威文之事可与有言如公孙丑
 者其所冀惟管晏之功则道之不行可知矣孟子于
 此时上下无知而信之者操不售之具以周游其间
 不少贬焉非以道自任而能若是乎其道则自古所
 固存而孔子之所传者也孔子之于道不得已而载
 之后世君子孰不可以得之哉然而有目同视而所
 见者近有耳同听而所闻者浅有心同思而所得他
 而不正则争以自取胜而大道斯为天下裂矣然则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5b 页 WYG0680-0084d.png
 孔子之后能绍其传者孟子一人而已也与太和为
 一而充塞于两间上足以配道下足以配义其所养
 之气有如此者由父子之仁而极于天道由可欲之
 善而极于神其所造之妙有如此者于诗则以意逆
 于书则取二三策其通经有如此者敷陈于齐宣梁
 惠之间训告于万章乐克之徒曲而中多而类其出
 言有如此者见与不见皆不以人枉已受与不受皆
 不以利废义其制行有如此者以其所养之气发其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6a 页 WYG0680-0085a.png
 所造之妙无施而不可则其为通经也出言也制行
 也皆馀事耳奈何天未欲平治天下而舍我其谁之
 志终不获伸是以其功止于距杨墨以承三圣而已
 矣虽然使杨墨之道息孔子之道著天下后世咸知
 父子有仁君臣有义不沦胥而为禽兽则其志虽不
 伸于当时固已伸于后世矣以道论功如之何其可
 及也其后名世之士有出于汉而能知之者莫如扬
 子故论其道则曰不异论其功则曰廓如有出于唐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6b 页 WYG0680-0085b.png
 而能知之者莫如韩子故论其道则曰醇乎醇论其
 功则曰不在禹下非苟知之也窃自比焉则庶几孟
 子之道攘斥佛老则庶几孟子之功夫二子之不如
 孟子易见也有所庶几且无与并况孟子乎故韩子
 曰学者必谨于其所道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
 浩尝闻之于师曰诵孟子之书非难深明其意之所
 在为难深明其意之所在非难能以其所以自任者
 矜式而行之为难昔孔子之门人如仲弓之有闻于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7a 页 WYG0680-0085c.png
 仁则请事斯语如子张之有闻于行则必书诸绅今
 孟子七篇之所载非直孔子答问之际一二言耳学
 者或尚愧于仲弓子张之贤则以其所以自任者矜
 式而行之其可忽乎浩不敏敬受此言久矣愿与诸
 君子共之勿徒诵其书明其意资以为速化之术而
 已也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呜
 呼岂独颜渊之于舜为然哉
王氏(雱/)孟子注
卷二百三十三 第 17b 页 WYG0680-0085d.png
  宋志十四卷
   佚
 
 
 
 
 
 经义考卷二百三十三